共计 2926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内地居民赴香港买保险成了近几年的热潮,不过,在过去的一年里,这股热潮似乎有所减缓。
根据新闻的报道,2018 年的前三个季度,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保费减少 15.8%,新单保费收入 341 亿港元。而在之前的 2016 年和 2017 年,全年保费收入分别为 727 亿港元和 508 亿港元。2018 年赴香港投保的人数和资金量,都有所下降。
这是因为香港的保险不受欢迎了?还是因为内地人投保的数量已经饱和,所以购买香港保险的人数变少了?
以上两个答案其实都不是内地人赴港投保数量减少的真正原因。真正的原因在于:对于内地人士去境外配置资产,现在监管部门设立的障碍越来越多,人为设置的“关卡”增多,对于有意投保的人造成了诸多不便。
所有的人民币资产都是同一个篮子里的鸡蛋
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一个问题:为什么这几年去香港买保险的内地人这么多。内地不是也有各种保险和理财产品吗?为何这些人不在内地购买相应的金融产品,而是大费周章跑到香港去做这件事情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了解现在内地人最焦虑的一件事情,那就是 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财富没有安全感。
回顾过去的 2018 年,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,凡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资产几乎都是亏损的。从股市、楼市到基金,基本上都是赚少赔多,更不要提 P2P 和比特币这种投资大坑。
据德意志银行的报告统计,2010 年至 2017 年期间,全球央行的量化宽松和低利率政策确保了资产价格普遍上涨。而 随着过去 18 个月左右球经济回暖,央行的货币政策却已从 QE(量化宽松)峰值转为 QT(量化紧缩)。这使得资产处于下行趋势,而且波动性大幅上升。
换言之,央行的货币政策比实体经济增长更能直接影响各类资产的回报率。这是因为自 2008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进入了低利率的“经济泡沫期”,实体经济缺乏增长动力,经济基本靠着债务和增发货币推动,新货币的持续增加直接导致了过去十年成为资产泡沫泛滥的十年。
而在全球五大印钞机中,中国 M2 的增速(即印钞的速度)是最快的,因此中国的资产溢价也因此非常严重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暴涨的房价。而现在,“房住不炒”的政策加上银行缩表,使得房市在未来会呈现长期横盘的态势。
房价没了增长,过度依靠地产的中国经济就缺乏增长的动力,股票和证券市场也就不会有好的表现。
在传统的投资市场无法带来收益的情况下,去年,一部分中国投资者被迫进入 P2P 和比特币等新市场。结果却是等来了网贷平台的各种违约和比特币的暴跌。
说实话,在这种情况下,手里面握着人民币的焦虑感要远大于安全感。
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,其实买的是什么?
怎么样能把焦虑感变成安全感呢?很多人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配置海外资产,将手中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为更为保值的美金资产。能够帮助他们做到这件事情的最近的地方,就是香港。
人们能在香港能够购买的美元资产类别,主要说来就是股票、基金和保险。而在这三种资产当中,收益最稳定、风险最小的就是保险。
多年来,内地的朋友已经对坑爹的中国股市和内地各类不靠谱的理财产品“累觉不爱”,因此他们选择了距离较近的香港,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放到具有更好的法制精神和良好信用度的香港。
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全球资产配置”,实际上,确切的说,这也是在践行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道理。界定这个“篮子”的标准,就是不同货币的资产。
无论你持有的是房地产、股票、基金还是债券,只要它们是以人民币结算的,那其实都还是在同一个篮子里,这些资产都要共同承受人民币本身的风险。
相对于贬值速度极快的人民币,美元贬值的速度显然缓慢很多,而且在去年,美金和美债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收益为正的资产类别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全球的经济寒冬依然没有过去。在这场“寒冬”当中最具有“温度”的资产,当然仍然是美金资产。毕竟,支撑一国货币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真实的经济实力。
让手中的资产不过快贬值只是一方面的考虑。更为重要的是,中国人对于美元的实际需求也在提升,例如子女的留学、境外的生活(包括就医、储蓄、日常开销)等等都需要动用大量的美元。
这些具体的需求都需要储备长期的美金资产,不可能临时抱佛脚,到需要的时候才去购买美元。我们先不说未来用人民币购买美元的成本会增加多少,也不说香港保单本身的分红收益有多少,单就从使用资金的方便程度来看,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。
要知道,当你急需一笔美元资金甚至是“救命钱”的时候,如果遭到购汇政策的各种限制,导致你无法及时获得这笔钱,那个时候你的心情肯定是欲哭无泪,甚至是想死的心都有。但孩子上学、疾病就医、退休基金的储备等等,试问这些事哪一件不紧急?
说实话,很多人在这几年到香港配置海外资产,目的就是早做准备,在购买美金的窗口还没关闭的时候,提前为未来做一个资产的长期规划,以后自己不至于在资金方面陷入被动的境地。
说穿了,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,是在为自己买“安全感”,让自己的家庭未来需要动用美金时能够更从容不迫。
为什么要阻止内地人去香港配置保险?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前几年较少阻碍的“赴港投保”,现在越来越麻烦、困难,人为设置的障碍越来越多呢?
答案也很简单。这是因为 如今意识到人民币资产具有风险的人越来越多。大家都开始计划以各种形式把手里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为美金资产,如果监管部门对这个趋势不加限制,那么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减少,以美金为主要储备的人民币的价值将进一步下跌。
因此,外管局和银行开始对人们购汇,尤其是面额较大的购汇进行各种限制。
众所周知,中国公民购汇的额度每人每年是 5 万美元。但这个额度实际上是一个理论的数字。中国的外汇储备是 30617 亿美元,假如中国有 6000 万人左右同时都去购汇,并把个人的购汇额度用光,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瞬间归零,整个金融体系将会彻底瘫痪。
不要觉得上千万人的数字太多,中国可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,稍微大点的城市人口动不动就是上千万人,而且人们做事都爱一窝蜂,因此,如果大量的人都去购汇,肯定是会直接影响人民币的汇率的。
“5 万美元”的限额,其实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这件事发生的可能。也就是说,除了明面上的规定之外,还需要用各种方法限制人们去换汇。问题的关键不是“5 万美元”,而是在购汇的时候个人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,造成无法购汇的情况。
如果无法购汇,那也就意味着没有可能去香港购买保险和任何金融产品。
而在香港方面,受到现在内地日益严格的管制影响,内地人去香港开设账户也是越来越困难。不经过香港方面的持牌财富经理和担保人的介绍,将很难顺利开户。如果没有账户,那么资金的往来也会非常不便。仅仅以保险来说,保费的缴纳,赔付的支取等事项都会因为缺少境外账户而变得很不方便。
从内地和香港两方面来看,各种不方便的因素不断累积相加,自然会影响一部分“怕麻烦”的人购买香港保险的意愿。
总而言之,赴港投保的困难程度在增加,相关政策也会越来越严。但与此同时,在全球化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实际上已经“与国际接轨”。拥有自己专属的海外金融资产,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金融必需品。因此,配置保障性的海外金融资产的“刚需”仍然是不会改变的。
对于赴港投保的诸多技术性难题,在目前的情况下还需要专业的香港财富管理顾问进行“无缝对接”,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扫清各种“障碍”,才能实现内地朋友配置海外美金资产的愿望。
- 海报
- 打赏
- 分享
- 微信
- 支付宝